字数统计:字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
1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概况合肥经济圈范围内,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巢湖市(现为县级市)和桐城市。经济圈的国土面积约为.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量的27.7%,耕地面积约为万亩,占全省总量的2.8%;常住人口约7万人,占全省总量的27.0%;年经济圈GDP为.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7%。总体上看,经济圈的实力可以说基本上接近全省总量的1/。
合肥经济圈五市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温和,雨水是种,丘陵、山区和平川共存,是良好的稻谷、茶林产地。江淮之间物产丰富,科教发达,具有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合肥经济圈将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头羊。
2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合肥经济圈的城镇化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如表1所示。
表1年合肥经济圈各城市城镇化率与人均GDP
资料来源:根据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省统计年鉴()、年合肥经济圈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所得。
由表1可知,城镇化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发现一个大致的趋势:人均生产总值比较高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较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地方,城镇化水平相应也较低。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
钱纳里的多国模型说明,在工业化阶段,通常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是高于工业化水平的。我们一般利用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之比来反应城镇化的进展情况。年,合肥经济圈内五市的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值如表2所示,根据钱纳里的多国模型总结出来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对比关系得出0.4-0.71为合理范围,合肥经济圈中只有合肥符合要求,其余4市的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的比值均超出这一水平。因此,只有尽快改变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协调的局面,才能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表2年合肥经济圈5市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较
注: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生产总值(GDP)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与年各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经济圈规模偏小问题突出
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合肥经济圈规模偏小问题明显。一是中心城市实力弱。年,合肥的非农业人口为10万,比同处于中部的武汉、郑州、长沙要少得多;经济总量上,合肥市GDP为.6亿元,GDP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17,而武汉、郑州和长沙均超出亿元。二是经济圈范围小,经济规模偏低。合肥经济圈当前拥有地级以上的城市4个、县级市1个,而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则分别拥有10、9、8个地级市。三是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在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对比中,合肥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均最小,进出口总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四个城市群中排名第二。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镇化的发展。近年来,合肥经济圈内五个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速,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仍赶不上城市,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以经济圈中心城市合肥为例,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多出了元,到了年差距扩大到元。
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消除行政障碍,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协调中心
合肥经济圈的同城化大战,应当借鉴国内外跨行政区合作与协调的成功经验,加强五市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分工,建立健全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实现发展规划的协调一致,人才、信息、物资等要素的无障碍流通,把城市所具有的多种智能分散到相互协调发展的五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大、中、小城市和镇村体系健全、功能分工、协作和利益共享的经济圈。
(二)建立和完善与加快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制
进一步放宽人口进入城镇入户的条件。在户籍制度改革还不能一步到位的条件下,五个城市之间先实行统一的城市入户条件,鼓励和接纳住所固定和职业相对稳定或收入来源合法的人员,在经济圈范围内自由进入城镇落户。逐步淡化城乡户籍和行政区划差别,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条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圈范围内各市逐步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保险、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世纪问题。逐步实行统一的社保制度,凡符合条件的流入人口,随着同城化发展的进度,分阶段逐渐做到一视同仁地享受社保,真正实现进城镇的农民成为名符其实的城镇人口,先实现城镇人口的同城化,而后逐步实现经济圈范围内城乡居民的这种同城化。
(三)构建快速的一体化交通系
道路交通是联系不同地区的纽带,构建合肥经济圈快速的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是改善投资环境,繁荣地区经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圈同城化的基本条件。因此,合肥经济圈应该重点建设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加强组织、建设和管理道路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运输能力,以达到更加快捷和便利,建立以合肥老城区为主枢纽,滨湖新区、合肥北城区为节点其他地区扩散的快捷交通网络,构筑一体化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四)旅游、通信一体化发展
1.推进旅游业一体化建设
合肥经济圈内的合肥、淮南、巢湖、六安和桐城,有着丰富的山水景色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这五个城市要一同建立旅游合作机构、共同编写旅游业发展规划、同享旅游资源、互为各自的旅游市场、一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同建立一体化的信息交流平台等,以此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同城化发展的速度。
2.推进通信一体化建设
现阶段推进通信一体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合肥经济圈通信一体化应当以合肥为中心,统筹规划区域内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将合肥建成区域性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的中心,并与淮南、六安、巢湖、桐城共建“三网融合”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所有用户互联互通。
(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常转移
合肥经济圈各市都有大量“三农”问题需要解决(区域内有11个农业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快建设步伐,土地流转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其必须解决的两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其中基础性的是土地流转。因为只有土地适当地流转,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技才可以低成本地进入和高效率地使用,才可以统一整理土地和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才可以吸引规模化的投资,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才能使农业经营者致富和转移的农民放心转移等等。
第一、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采取恰当的形式,发展和完善适度统一经营。这里的方式很多,如农户间的土地转移、成立互助组和合作社、成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组织、搞“五统一”的农业经营示范区等。
第二、建立让农民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农民工就业岗位和收入的不稳定,农民工对较长时期转移出土地不放心,阻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为克服这点,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扶持新型农民群体发展壮大。所谓新型职业农民工,就是以现代方式像经营工商企业那样经营土地的务农者。比如目前存在的种粮大户(百亩以上的规模),实行“公司+村组合作组织+农民”经营模式经营农业的公司者及其打工者,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城镇居民等。
第四、建立有助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置换与调整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会有一部分农村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对此,既要有允许部分农地转化为非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用地,也要限制这种转化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其实这种政策已经有了“总量控制、占补平衡”的政策,当然在执行中要注意监督和检查。这种政策执行地好,可以保证农村土地的整理、旧村庄改造和并村等节余的土地与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的弥补,实现动态平衡,还可以使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的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资料来源:廖薇,关于合肥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商业经济.,(09)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nanzx.com/hnstc/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