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淮南市 >> 淮南市美食 >> 简议道与德>

简议道与德

发布时间:2025/3/26 10:45:16 
插图源自百度

“道”是中华汉字中内涵最为广泛和深奥的一个字。它揭示了世界的本原性和一切客观事物遵循“道法自然”的发展运动变化规律,这是中国最高最基本的哲学范畴。老子在《道德经》中论天道、论人道,其论道思想颇为深邃,“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论兵道,这是兵家厮杀疆场且战无不胜的思想宝典;孔子及其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论仁道。施仁政是历朝历代追求江山永固的国策方略。

仁者爱人,凡仁者,其思想品德无疑是高尚的。做人就应该论仁道、讲仁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广施仁爱。关于仁道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内容和地位。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德”是象形字,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德”常指道德或品德。有德者是指贤明有道之士,即,知情达理,讲情顺义,懂得并遵从社会和自然的本质与规律,服从天规、道义、人伦。所以,“德”与“道”紧密关联,便组成“道德”二字。“道”简言之就是本源和规律;“德”简言之就是遵从无违之思。故能遵从本源和规律之人,即是有“德”之人。

德是做人的根本,修养品德不是一时一地之事,而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为什么人要修德?因为除了圣人或贤人,人人可能都缺德!大体上人们都会有一个毛病,缺什么就护什么?如果骂一个人缺德,他肯定护短不干,给你急眼。作为人,如果别人说你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贤达之人,那是在奉承或抬举你。其实,贤达之人也不是完人,更莫说其他一般的人都会有缺点或存在缺德问题。所以,人需要一生一世注重修德,培育良好的人品。

所谓人品,简言之就是一个人的品德,即人的德行或德性。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或德性,或者说什么是道德品质?由于不同立场、不同阵线、不同水平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俗话说文人相轻,有时互相看不起,他说他人品不好,他说他德性有问题。也常常见到互相有矛盾之人,互为攻击和诋毁。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人品,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为什么一个地区或单位都要求组织人事部门在考察用人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原则?不能失察或带有偏见,更不能挟私报复。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揭示了社会与自然的本质与规律,不但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自然性。然而,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内涵之人,确实难能可贵。社会性指一个人的富贵穷达、名誉地位等;自然性是指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怨、自由快乐等。人们的一生往往偏重地追求其社会性,而忽略了其自然性。要认识并掌控自己的命运,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名利地位享乐等,那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使自己的命运达到一种愉悦、和谐、自由的状态,并且具有终极的社会价值意义,其一生也算是无憾了。总而言之,若把“道与德”悟透了,并能真正地加以实践,功德圆满,那算是称得上一位高人了。

孔子曾对子路曰:“由,知德者鲜矣。”这句话的含义告诉我们,真正懂得和具备“德”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常把“道德”说成了口头禅,而往往最根本的是,常常用基本的伦理道德指标加以衡量,如“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这当然是比较重要的方面(须知,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合时宜需要摒弃的成分)。如果往高深处说,那还远远不够,因为有“道”才有“德”。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入“悟道”,那就没有从根本上“立德”。只有明白了生命的原理与价值意义,彻悟大道,才能算得上有德之人。

只有重视不断修道养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有价值意义的人生目标,而且能求得到、稳得住,持之以恒。“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哪怕具有通天彻地之能,如果德行修为不够,面对多舛的命运转折,实际上也难以把持住。所以,孔子曰“知德者鲜矣”。在患难时,能扛得起、把得住、立得稳,才能见其真正的修为与德性所在。

古人有古人做人的道德标准,现代人有现代人做人的道德标准。我们应借鉴传承古人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实现中,应遵循国家倡导和制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以文化人,陶冶情操,崇德向善,学习和宣扬各级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和一生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高尚之人。

作者简介:孙治安,退休公务员,曾任第二炮兵某导弹旅宣传科长等职,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已出版图书三部,在有关媒体上发表约万字的各类作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nanzx.com/hnsms/11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