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袁勇,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所长王磊在《规划师》年第3期撰文,文章以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项目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多规合一”的指导下进行总体城市设计的方法,以期为新时期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探讨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多规合一;淮南市
[文章编号]-()03--06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袁勇,王磊.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研究[J].规划师,(3):73-78.
一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的主要内容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坚持问题导向,历经“四上四下”的编制流程,最终形成了战略引领、全域“一张图”管控、重点项目库、平台支持及机制保障等五方面规划内容。
(1)战略引领。
通过制定统一战略目标,统一部门认识,认清发展道路,形成“东进、南聚、西联、北控”的城市战略发展格局,明确了城市未来重点建设区域,为淮南市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形成合力打造增长点夯实基础。
(2)全域“一张图”管控。
规划构建“功能—事权”两套控制线体系:功能控制线主要界定清楚开发与保护的空间关系;事权控制线主要界定清楚各部门的管理范畴和职责。在两套控制线体系指导下,进一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采煤沉陷区控制线,有针对性地解决淮南市当前面临的主要空间矛盾,实现全域覆盖、分类管控的空间治理模式。
(3)重点项目库。
核实市、区建设项目库的具体情况,了解各区实际发展需求,以完善市、区空间功能为目标,形成淮南市“多规”重点项目库,明确重点建设项目个。
(4)平台支持。
构建“1+4+n”的信息联动平台,首期建设“多规合一”总平台,发改、国土、规划、环保4个子系统,为“多规合一”沟通和协调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后续完善其他部门子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审批。
(5)机制保障。
为保障“多规”成果的管控及运行,提出了一系列的机制保障措施。例如,“多规合一”编制技术规定与标准、“两套控制线”运行规定、审批流程改革方案、项目库动态管理规定等,为实现可持续性的动态合一提供保障(图1)。
二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协调框架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并非法定规划,本质上是一项寻找各部门规划差异、凝聚各方共识及共谋城市发展的协调规划,其目的在于形成全市统一的“一张蓝图”来指导各专业、各部门的规划编制工作,以期消除各种规划间的差异、保障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顺利进行。而空间特色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稍后于“多规合一”规划开始编制,成为淮南市第一个在“多规合一”规划指导下编制的规划。
空间特色规划通过对淮南市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各类空间特色资源进行评价,梳理现状特色要素、挖掘空间要素特征,并结合社会公众认知、相关规划及专家和各界人士意见提炼总结淮南市的城市特色定位、提出特色塑造策略和构建空间特色结构。在此指导下,对标志性建筑、绿地水系和特色街道等各类空间特色要素进行分类控制,以彰显淮南市的城市特色。同时,通过编制设计导则对各城市片区和各特色风貌区的建设活动进行指引,细化对重点空间特色要素的保护与利用要求,塑造各片区的特色风貌。
首先,“多规合一”规划对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主要集中在总体层面,“多规合一”规划形成的工作思路、规划差异分析结论及空间发展战略等,直接指导了空间特色规划的工作方法、特色定位、空间特色结构和特色分区等内容的编制。
其次,“多规合一”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由多种重要生态要素组成,其不仅构成了空间特色规划中绿地水系空间特色要素系统的主体框架,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的管理措施还对绿地水系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指导性要求。
最后,“多规合一”规划因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标图建库并落实了空间位置和范围边界,也直接指导了空间特色规划中各特色风貌区的空间形态构建和规划要素导控(图2)。
三
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实践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之滨,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华东战略性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战略性区域中心城市及合肥经济圈的重要城市,拥有优秀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重生产,不重生活”“重产业,不重空间”“重发展,不重特色”,导致淮南的城市特色不突出、空间特色不断减弱和退化。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和空间品质,明确城市风貌格调,并从根本上系统地塑造城市空间特色,淮南市组织编制了城市空间特色规划。
(一)
工作思路的转变
空间特色规划在进行规划分析时,一开始还是按照传统的工作方式,仅对住建、发改、旅游等少数相关部门的规划进行分析、接受指导。而“多规合一”规划的工作思路则是通过对各部门规划进行对比,寻找差异、协调矛盾、寻求共识,借以形成相关各方广泛认同的城市发展战略、控制线体系和重点项目库等内容,其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指导首先是在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上。空间特色规划借鉴“多规合一”规划的工作思路,从传统的接受相关规划指导转变为寻求最广泛共识,对安徽省及淮南全市各部门的规划进行总结分析、提炼特征、凝聚共识。此外,规划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众认知,通过与相关人士沟通汇集了专业意见。各部门的规划包含了其对城市发展的愿景及对城市特色的认知,通过寻求最广泛共识这一做法,有效减少了相关各方的不同意见,保证了淮南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顺利推进。
(二)
“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特色定位的指导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在进行规划目标差异分析时发现,各部门的规划目标在“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富有淮南特色的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市生态格局,推动可持续发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因地制宜的治理”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及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
通过与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内容的协调,淮南市空间特色规划在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时,其特色内涵在传统的自然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空间环境等方面之外,加上了对煤炭工业特色、工矿文化融合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等方面的考虑,丰富了城市特色内涵,突出了“山水淮南、古韵绿城”的城市特色。
(三)
“多规合一”规划对空间特色结构的指导
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通过对各规划生态结构的差异分析发现,各部门规划对于城市总体结构的描述均为“三山、三水、三城”,淮河以北的潘集煤化工园区(北城)和城市中大片的采煤沉陷区水面(十涧湖)并未在城市总体结构中体现。究其原因,淮南市各界在经济发展上虽然均重视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煤化工等相关产业,但在城市特色的考虑上仍然以山水特色为主,并未将“煤”作为淮南市的城市特质加以打造和体现。
淮南市以煤建城、以矿兴城,城市没有沿淮河、湖泊、景区等生态环境优良的区位发展,而是先沿矿点分散建设、后沿铁路线自东向西带状延伸,这是区别于其他非矿业城市的显著特征,也对淮南市的城市用地空间、功能空间和环境空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地下采煤会造成地面沉陷,往往形成大片的水面,淮南市的十涧湖即由此形成,通过改造,十涧湖已经成为风景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大型煤矿资金雄厚,办公区景色宜人;火电厂的高烟囱、冷却塔,煤化工园区的厂房、管道、储罐,无不展示着现代工业之美,也在展现着淮南市“煤”的特质。
想要从根本上系统地塑造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提升淮南地区的城市形象和品质,从“千城一面”走向“一城一品”,淮南市除在凸显自身山水格局的特点之外,还需利用好与煤相关的特色空间,发扬“煤城”特质。淮南市“多规合一”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中不仅有“促进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进行煤矿塌陷治理、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更加绿色发展”等提法,还对空间特色规划要做好“煤”的文章提出了要求。因此,规划对淮南市“三山、三水、三城”的总体格局进行重构,加入与煤相关的空间特色要素,形成“一轴、两带、四城、八湖、十六景”的空间特色结构。
规划在串联原有八公山豆腐文化园、舜耕山和民国小镇风貌区的同时,加入十涧湖生态公园、蔡城塘郊野公园等采煤沉陷区公园及望峰岗煤矿改造区等空间要素,形成“两带”之一的古韵绿城体验带;将淮河以北的潘集煤化工园区纳入规划控制,增加北城绿色能源风貌片区,改“三城”为“四城”;结合其他煤矿遗址改造、采煤沉陷区湿地公园等与煤相关的特色空间,规划形成“八湖十六景”(图3)。
(四)
“多规合一”规划对空间特色分区的指导
淮南市城市空间特色的塑造,在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传承及煤矿城市特质之外,也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inanzx.com/hnsxw/6159.html